(通讯员 伍丹丹 张依婷 姜河)5月2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CRUP大家谈”直播间特邀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张静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店开讲,以“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为题,为青年学者答疑解惑。304am永利集团、渤海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六个分会场的师生在线聆听。304am永利集团组织研究生师生共60人,在L3303智慧教室集中观看此次学术讲座,讲座由304am永利集团副教授朱虹主持。
讲座中,张静教授深入阐释“研究性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的本质差异,强调探索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学者应基于事实现象、回应现实问题、包含未知困惑,以发现知识为目的去提出问题,要将社会现象与相关理论相联系、将已学得的知识与新发现的知识相融合,从而聚焦研究的核心问题,点明研究的主题。张静教授强调“提问是发现的开始”,优质研究问题是研究顺利开展的基石。
围绕“从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确定文章的分析框架”“如何更好地与已有的研究进行有效对话”“真问题与伪问题的区分”等九大核心问题,张静教授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剖析。
在探讨分析框架确定问题时,针对主持人提出的“较低层次的研究学者是否可以模仿高层次的写作框架”疑问,张静教授从学术层次差异出发,明确指出:本科员工需基于具体现象进行全面描述性阐释;硕士研究生应深入剖析现象间关联;博士研究生则要实现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她强调,低层次学者可借鉴高层次论文,但严禁照搬,需充分考量论文与自身研究的适配性。
张静教授以“冲突”和“打架”两个词语为例,生动阐释理论概括的语言要求,即运用高一般性、高解释性的表述,要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将问题理论化。面对“如何通过提问来深化自己的研究问题,使研究问题在学科知识积累上更有价值?”的提问,她从专业视角指出,深化研究需超越现象描述,通过追根溯源探究问题本质,这不仅关乎个人研究质量,更涉及学术贡献与思维深度的提升。在解答“怎么判断自己是否真正适合从事研究工作”问题时,张静教授从职业选择角度,分享“过程比结果重要,进展比赢得重要”的学术理念。
互动环节中,分会场师生积极提问。员工代表就“在选题时,解决现实困境的实用价值与研究个人兴趣的内在驱动力,孰轻孰重?”提出疑问,张静教授结合自身治学经验,辩证分析二者关系,指出个人兴趣驱动的问题意识与现实需求相结合能有效推动研究进程,而大量文献阅读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途径。
此次讲座既是学术方法论的提升,更是学术思维的深度淬炼。张静教授以其专业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参会师生理解研究选题难题,对如何提出并锤炼有价值的“真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作为“学在管院”研究生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讲座也为提升员工的学术创作能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培育卓越学术研究型人才注入了活力。
主讲人简介:张静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一级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政治社会学,主要著作有:《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法团主义》《利益组织化单位》《基层政权》《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等,现已出版新作《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审稿 左辉 罗琼)